近日,第三批全國村級“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名單公示,麻章區云頭下村作為全省唯一案例入選。(11月7日《湛江日報》)
鄉村善治,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由于各地歷史文化、經濟發展、風俗習慣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如何個性化答好鄉村治理這道難題,需要每個鎮村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勇于實踐。11月7日,湛江日報就展示了麻章云頭下村的“解題思路”,其中關鍵,在于一個“分”字。
從報道來看,云頭下村實施了積分制,并將積分制納入鄉村信用體系建設,以“信用”治村。平時,村民的日常行為由傳統的口碑評議,轉化為可以量化、可以評價的數據指標,“通過遍布全村的視頻監控和村干部巡查,一旦發現哪戶發生毀壞公共設施或亂丟垃圾、亂停車等現象,就公開并進行信用扣分、記錄在案,直接影響其年底的集體分紅”。
“分”解鄉村治理之難,有著極強的可操作性。
對村民來說,積分制符合村民樸素的對“公平正義”的守望。同住一條村,大家都想村里環境衛生整潔、相互間和諧共處。但一旦發現有人亂丟垃圾、亂停亂放,礙于都是村里熟人、左鄰右里,難免就有一種“不好意思說”的心態,擔心說得太明白、算得太清楚會傷了彼此情分。久而久之,一些村規民約的約束力、執行力就會受到削減。而積分制的出現,讓村中事務有了更明確的“規則”約束,有了積分就有了更為明確的事實依據和評價標準,大家都遵守這套“規則”,違反“規則”就要扣分。這既保住了村民間的情分,又能讓鄉村治理在“分分計較”中變得更好。
對村干部來說,積分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治理工作“沒依據、沒抓手、沒人聽”的難題。不少村莊都存在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后備干部人才匱乏、村民在村級公共事務管理中參與度不高等情況。積分制的出現,一方面是把紛繁復雜的村中事務標準化、具象化,讓其可量化、有抓手,推動鄉村治理提質增效;另一方面則是將積分與“信用”“分紅”等事關村民切實利益的元素緊密聯系一起,讓大家都關心村中事務,積極參與進來。報道中雖然只提到了不文明行為會被扣分,但筆者猜想,這種積分制管理應該也有其加分項以調動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
進一步構建鄉村善治新體系,云頭下村可在積分制的基礎上,探索“三圖治理”融合模式。第一張圖,是“積分圖”。這在學校班級管理中有比較廣泛的應用。以積分評價管理為主要形式,在村規民約落實、社會公益事業、環境衛生整治、文明鄉風創建、社會綜合治理、疫情防控等領域全面推行積分制管理,通過圖內積分的橫向比較,不斷激發村民共建共治的內生動力。第二張圖,是“清單圖”。村里探索梳理形成“村民自治清單”、“四議兩公開”事項清單,讓群眾按圖辦事,干部按圖履責,同時,把“補短板”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分解成一項項“任務單”,讓村民平日里像玩游戲做任務般去“打卡上分”,在村中形成持續向好的善治生態。第三張圖,是“智治圖”。運用智能化手段推動鄉村治理創新,把積分搬到“云”上,通過村民積分的大數據分析,發現治理中的隱性問題,探索村級“文明數治” 可行性。
期待各鎮村因地制宜探索鄉村善治之法,讓越來越多好經驗好做法在這片紅土地上“生根發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