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計劃爭取中央補助資金增加網箱700個、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平臺2個,到2026年爭取建成5000個大型深水網箱、5至10個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平臺、4個國家級海洋牧場,構建大型海上“藍色糧倉”,將海洋牧場打造成游客向往的“海上草原”。(6月21日《湛江日報》)
我市在海洋水產業發展上大有可為,要認真用好國家項目資金支持,廣泛凝聚社會力量,堅持循序漸進,依托現有資源優勢,逐步興起藍色海洋牧場。
要用好國家資金支持,不僅要投向實力企業,推動先行先試,打開海洋牧場建設局面,探索和總結建設經驗,同時也要兼顧中小企業和養殖大戶,在海洋牧場建設技術日漸成熟、海洋生態保護措施更加完善條件下,利用國家扶持項目資金,引導、鼓勵和支持更多小企業和養殖戶參與,推進大小主體互助相容,一方面擴大深遠海產品產量,另一方面通過科研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推動產量和品質同步提升,讓海洋牧場成為廣受歡迎的藍色生態產品基地。
要循序漸進推進建設,要做好海洋牧場建設規劃,推進海洋觀測、水產研究院、湛江灣實驗室等科研力量聯合,摸清不同海域潮汐、海流、季風、水質等特點,掌握適宜魚類、蝦類、貝類、藻類等生物生長環境,做好不同季節海洋信息收集和發布,堅持養殖開發與環境保護并舉,設定各類牧場建設區域,引導養殖戶有序參與,投放大中小型養殖網箱和各類保護設施,做到建設一批、發展一批、成熟一批,確保不同季節有不同品種海產品上市,滿足社會多樣需求。
要探索形成規范技術,從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應用,到幼苗養殖位置選擇、養殖空間設定、海流風向影響、水質檢測調整、飼料藥品選擇等方面,有計劃有目標安排一定數量的養殖戶進行試驗、改進和總結,在確保品質和產量的同時,探索出配套實用日趨成熟的養殖技術,逐步從深海到淺海、從遠海到近海,總結出不同海域不同海況條件下的養殖技術體系,努力掌握多種海域不同環境下的海洋牧場建設技術,建立健全富有南海海域特色的養殖規范技術。
要引導社會廣泛支持,在資金籌集上要面向社會,發動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推動資本與養殖戶結合,融入產業發展環節;要發動海洋環境監測部門提供信息,掌握環境變化規律,做好惡劣環境的牧場防護工作;從海洋養殖歷史經驗看,還要發動各類財產保險部門參與,為養殖戶的投資提供必要擔保,盡量減少日常養殖損失;要推動漁政執法等多方力量加強巡航,確保海上生產安全。當然,眾多方向的保障需求,還需要政府牽頭部門提供常態化服務。
總之,要用好國家項目資金支持,循序漸進推進建設,探索形成規范技術,引導社會廣泛支持,才能適應地區和當前發展形勢,逐步建設好藍色海洋牧場,推動海洋水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