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由廣東省流動博物館、粵海關博物館主辦,雷州市博物館承辦的“千年帆影百載關——粵海關與廣東對外貿易展覽”,在雷州市博物館二樓臨時展廳開展。本次展覽將一直持續到5月29日,歡迎有序參觀。
據悉,秦漢時期,廣東先民運載名色絲綢、陶器、茶葉等貨品,從廣東沿海出發,經南海入印度洋,至波斯灣、阿拉伯半島、非洲東海岸等地,開創了廣東沿海與外國貿易的先河。這條連系亞歐非的國際商道,也被后人稱為“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廣東貿易大省深厚的歷史底蘊。
位于廣東的徐聞港、黃埔港和位于廣西的合浦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停泊點,也是海關的發源地之一。自秦漢、兩晉、南北朝到唐宋時期,廣州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中心,唐開元二年(714),首創市舶使于廣州行使外貿管理職能,重點管理“朝貢貿易”,至清初以粵海關取代,延續近千年。中國古代管理對外貿易和抽分征稅的市舶制度,始設于廣州,終結于廣州。清初開海設立閩、粵、江、浙四關,以粵海關地位最為重要。1757年至1842年,清廷限定西洋船 “只許在廣州收泊貿易”,廣州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城市之一,粵海關一度成為大清海關的代名詞。1859年,外籍稅務司管理的粵海新關成立,逐步引進近代管理制度,推動廣東的近現代化進程。粵海關在廣東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此次展覽共展出39幅圖版,以時間為線索,分兩個篇章十三個單元呈現海上絲綢之路與粵海關的發展歷程,展現了粵海關與廣東對外貿易互為支撐的同路相伴,旨在讓更多人了解粵海關與廣東對外貿易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