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市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在房間里和老人談家常。記者 李嘉斌 攝
隨著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如何應對老齡社會的到來,做到老有所養,越來越成為各級黨委政府關心、社會廣泛關注、群眾期待解決的新課題,也是我市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面對的一個緊迫問題。
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鄭鴻與多名代表聯名提出建議,希望結合我市養老服務發展實際,加快推進我市養老服務建設。
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機構建設
為撰寫好建議,鄭鴻等多名代表經多番調研了解到,我市現有60歲以上老人132萬左右,而目前已建成的各級養老機構(包括敬老院)110間,所能服務的對象在1萬名左右。
“因此,所能提供的養老服務與需求相比還有很大的缺口,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嚴重的老齡化需求。”代表們在建議中提出。
在養老院建設方面,鄭鴻等代表認為,應堅持政府引導,盡早謀劃、盡快推進、盡力完善,要具有超前意識,從長遠發展出發,通過系統規劃、合理布局、統籌發展,在全市范圍內進行養老服務需求評估,對評估結果進行養老服務需求分區分級,根據各區域需求特點建設相適應的養老院。
同時,為社會資本運營或開辦的養老服務機構給予稅費減免扶持,提供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政策,讓養老服務機構建設享受特殊政策扶持。促進公辦、公建民營、社會辦養老服務機構互為補充、協同發展,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養老服務機構體系。
加大居家養老服務扶持力度
在加大養老機構建設力度的同時,對于因養老消費觀念偏差和支付意愿、支付能力等多重因素而無法進入養老機構享受服務的老人,我市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努力下,已建成200多間各類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包括長者食堂、日間托老、小區老年活動中心等,還有一些自發形成的養老站點,通過多種方式盡可能提升廣大老人的幸福感。
記者采訪時了解到,為發展社區的民生工程和養老事業,麻章區麻章鎮黃外社區建成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并在2018年9月28日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占地面積100平方米的“長者飯堂”,為社區老人提供生活、休閑、保健、娛樂為一體的服務中心。
“社區很多青壯年外出務工,平時很難照顧到老人,同時宅在家的老人缺少與他人溝通的機會。所以,創辦長者飯堂不僅是為了解決老人的用餐問題,更是借此將老人們聚在一起,讓他們能抱團聊天交流和排解寂寞,提高了社區老人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談及創辦長者飯堂的初衷時,黃外社區干部如是表示。
本著“老有所養、老有頤養、老有樂養”的尊老理念,位于雷州市新城街道水店社區的湛江縣域首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長者飯堂于2019年5月7日建成正式投入使用,每天受惠老人超過130人次。
不過,鄭鴻等人大代表在調研中也發現,這些縣(市、區)及鎮街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多是靠市級層面布局投入或者社會捐贈來維系,規范性、可持續性較低。要確保這些養老服務能夠健康、規范、持續發展,還“應在大力倡導健康養老消費觀念的同時,加大對各縣(市、區)及鎮街層面養老服務的扶持、補助和監管;還可大力盤活閑置場地資源,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通過公建民營模式,大力發展養老服務設施,滿足社會需求”。
加速推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
當前,老年人群體中的許多慢性病患者、失能失智患者,在日常照護之外對醫療資源的需求較為突出。
對此,鄭鴻等人大代表建議,相關部門應抓緊推出鼓勵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發展的政策,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持,鼓勵二級以上綜合醫療機構開展醫養結合的新模式,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斷滿足老人慢病防治、養生保健、飲食起居、臨床診療、康復護理等全方位需求。
與此同時,大力支持有實力、有意愿參與社會養老服務的醫療機構開辦養老服務機構,充分發揮醫療機構的技術優勢,最大程度地實現“醫”與“養”的深度融合。
而醫院可以在養老服務機構設立全科醫生或老年病醫生,隨時為老年人開通綠色通道,并根據老年人健康狀況進行照料指導或安排護士進行專業護理。真正建設成集醫療、康復、養老、護理等功能于一體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健康養老服務,努力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
鄭鴻等代表還認為,在醫療保障上,衛健部門應加大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發展的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具備條件的養老機構開辦老年康復醫院,并經評估后納入醫保定點,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的慢病防治、病后康復、健康理療等服務;在醫養服務型養老機構業務審批過程中,民政、衛健、醫保等部門應進行聯合辦理,實現流程簡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秉承“最多跑一次”理念,完善相應辦理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