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傍晚,赤坎老街的晚風把騎樓的“金鉤魚蝦燈”吹得晃晃悠悠,走廊的風里混淆著古箏的弦音,穿著古風紅裙的姐姐指尖在箏弦上跳躍,婉轉的調子順著騎樓的飛檐和遠處的濤聲纏在了一起,并和月餅釀成了一壇醉人的酒。
我跟著《小湛同學》小記者采訪隊伍進入“金華金鉤”的店鋪,海味咸香正順著木樓梯往下飄。還沒進店就被門口半人高的月餅模型勾住了腳步:金黃餅皮上刻著纏枝蓮紋,正中央“皇”字非常醒目。鐘師傅系著白色圍裙戴著白色帽子迎出來,往二樓走,墻面上各種各樣的非遺文化展現在眼前。操作臺上,蝦米像揉碎的橘紅瑪瑙,干貝泡發后透著玉般的潤,叉燒肉裹著琥珀色的汁,鐘師傅系著白圍裙笑:“今天教你們做傳了八代的海味咸月。”
揉面時我的手腕總使不上勁,面團軟塌塌不成形,鐘師傅伸手覆住我的手:“三壓三揉要順著勁,像摸老街青石板的紋路。”好不容易把油皮搟成圓片,包餡時金鉤碎總像調皮的小精靈,從面皮側邊悄悄探出頭來,我急得鼻尖冒汗,他遞來一小塊面團:“補在這里,輕輕捏——鮮味可不能漏了。”等我們把印好“海味月餅”字的月餅放進烤盤,導游姐姐笑著招呼:“烤要等二十分鐘,帶你們去看看咱們的老鋪子!”
跟著她穿過窄巷,店鋪里是擺滿老物件的“民國茶館”,褪色的粵劇戲服掛在木架上,老式留聲機轉著黑膠,唱針劃過唱片時,咿呀的調子裹著茶香漫出來。隔壁鋪子的墻柜里擺著各式月餅模具,刻著纏枝蓮紋,導游姐姐笑著說:“這些模具比你們爺爺的年紀都大,以前中秋,街坊都來借模具印餅。”最里頭的鋪子藏著驚喜——玻璃柜里陳列著泛黃的賬本,紙頁上“光緒二十三年 金鉤月餅十斤”的字跡仍清晰,導游姐姐指給我們看:“這是最早的‘金華金鉤’賬本,字里行間都是老湛江的味道。”
正圍著賬本看得入神,烤箱的“叮”聲從巷口傳來。奔回操作間時,滿室香氣撲得人鼻尖發癢,咬下一口熱乎的月餅,酥皮簌簌落在采訪本上,海味的鮮、叉燒的甜、五仁的脆混著方才老鋪子里的茶香,在嘴里釀成奇妙的滋味。
走在回家的路上,騎樓燈籠把影子拉得很長。我的本子里夾著半塊沒吃完的月餅,紙頁上的筆記沾著油痕,卻牢牢記下了模具的紋路、賬本的墨跡,還有那夜老街里,藏在咸香月餅里的傳承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