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記者從湛江市抗擊18號臺風工作會議上獲悉,我市嚴陣以待,扎實做好抗擊臺風“樺加沙”各項工作,目前沒有接報災情險情。(9月23日《湛江日報》)
面對臺風“樺加沙”,大家要牢記六個字——“非必要不外出”。
怎樣算作“非必要”呢?
其實也很好理解,凡是可延后、可替代、非緊急的外出,都該歸為“非必要”。它不是“一刀切”禁止所有出門,而是要分清“必須做”和“可緩做”——比如突發疾病要就醫、家中燃氣泄漏需緊急處理,這類關乎生命安全的急事,自然是“必要外出”;但像“零食吃完了,出去買一包”“快遞到了,下樓取一下”“聽說海邊風大,去追風拍照”,這些就是妥妥的“非必要”。
10~16級狂風能掀翻車輛、折斷樹木,特大暴雨會瞬間引發內澇、浸泡車輛,戶外的每一步都可能踏入“險境”——或許是被高空墜物砸中,或許是在積水里陷入窨井,更可能因被水困住、通信受阻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不難發現,過去臺風天總有部分人抱著“就出去一下”“買點東西就回”的僥幸,卻忘了臺風的奔襲從不會因“小事”妥協。有時即便臺風“主力部隊”未到,但其外圍風雨已具“殺傷力”。守住“不外出”的底線,就是把自己放在最安全的“避風港”里,這是應對臺風最簡單也最有效的自我保護。
從一定意義上講,“非必要不外出”,也是給臺風天應急救援力量“減負”。臺風來襲時,救援人員要奔赴堤壩加固、轉移受困群眾、清理倒伏樹木,每一分精力都彌足珍貴。守住“不外出”的底線,就是不給應急救援“添堵”,為更需要幫助的人“讓路”,這是普通人在臺風天里最實在的社會責任。
要真正做到“不外出”,關鍵在“內”——把“居家防御”做在前頭。風雨來臨前,適當備上一些飲用水、方便食品,檢查手電筒、充電寶等應急物資;同時,多關心身邊的老人、孩子和行動不便的鄰居……當千萬個家庭都成為“安全堡壘”,城市就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到堤壩加固、險情排查、物資轉運等關鍵環節,讓整個防風工作更高效、更有序。
臺風天里,“人不出門,車不上路”不是被動的“躲”,而是主動的“防”。把“非必要不外出”落到實處,就是對自己、對家人、對這座城市最實在的守護。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