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廣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網羅蘭特”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與吳川市蘭石鎮人民政府正式結對,共同響應“百千萬工程”號召,深入名利村開展為期8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以青春活力和專業知識助力鄉村振興。
高效協作,共繪發展藍圖
7月7日,實踐團赴蘭石鎮人民政府參加結對座談會,正式拉開實踐序幕。會上,團隊成員系統匯報了圍繞禾花米產業調研、綠美鄉村建設等主題制定的實踐方案。蘭石鎮黨委書記李華生、駐鎮幫扶工作隊隊員及名利村第一書記陳文聰和名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鑒民等領導對方案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寶貴建議。帶隊老師孟凡強教授勉勵團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促進校地“雙向賦能”。


深入調研,挖掘產業潛力
實踐團聚焦名利村特色禾花米產業,開展系統性調研。團隊深入田間與農戶交流,系統梳理出禾花米的種植周期、生態循環模式及產量現狀。調研發現,名利村的禾花米產業已形成獨特的生態循環體系,通過秸稈還田、余糧作飼料等方式實現資源化利用。同時,在鎮政府和村委會的推動下,農業保險的普及為農戶抵御洪澇等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保障。針對“增產難增收”的發展瓶頸,團隊還就“稻蝦共生”等新型種養模式的可行性與村干部進行了探討。

數字賦能,新媒體助力農產出圈
為拓寬禾花米銷路,實踐團創新構建“基層治理主體+學生+農戶”多元協作模式,開展三場助農直播,累計獲得超59萬次精準曝光、7.8萬次點贊、3700次音浪,多項核心數據遠超行業均值。其中,“農戶+學生主播”的互動形式新穎、生動,觸達了大量來自珠三角地區的年輕消費群體,有效提升了互動轉化率。


村鎮聯通,鋪就研學路線
實踐團放眼整個蘭石鎮,系統探尋散落各村的文化瑰寶與產業明珠,精心串聯,繪制出一幅生動的全域研學圖景。
在五一村,萬聚生態園中的奇石、溶洞與蔥郁綠植引人駐足,古樸的多角井默訴時光;至莊艮村,探訪肅穆的林氏宗祠,領略剛勁有力的吳川洪拳,并瞻仰承載紅色記憶的林叔文故居;轉至蘭石村,梁氏大宗祠的雕梁畫棟流淌著厚重家風,綠之園則展現了退伍軍人退伍不褪色、回歸田園扎根鄉土的本色堅守;最終,實踐團重返名利村——昔日的省定貧困村已蝶變新生:水泥路寬闊整潔,“四小園”鮮花點綴,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笑語融融,這座“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也成為了研學路線中感受鄉村蛻變的深刻一站。
通過深度走訪,實踐團梳理出蘭石鎮的歷史文化脈絡,據此規劃出一條研學路線,為該鎮的文旅融合發展貢獻青春智慧。

躬身實踐,共建綠美家園
實踐團積極響應綠美鄉村建設號召,投身名利村環保實踐。了解到名利村在生態保護與人居環境改善的有力舉措后,成員們主動參與到村莊的環保行動中。他們拿起工具,分工協作,清理路邊小廣告、搬運廢棄建材、清除雜草,他們以汗水美化村容,用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此次實踐活動是高校學子扎根基層、服務“百千萬工程”的鮮活注腳。實踐團成員們紛紛表示,將深化總結和持續學習研究,矢志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以青春為筆,用奮斗為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著墨添彩、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