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記者從湛江海關獲悉,該關所屬霞海海關立足湛江農業大市特點,不斷強化海關“智慧監管”服務質效,以“智”賦能,助力特色農產品進出口量穩質升,全面助推湛江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
霞海海關關員實地檢查出口農產品生產車間、包裝運輸等管理情況。
強化“監管鏈”智慧協同,促進海關監管更智能
近日,在廣東湛江遂溪新海茂水產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拿著自主打印的《進境水生動物隔離檢疫場使用證》,工作人員羅國玲頗為開心:“我們基本上每隔半月就要進一批蝦,以前領證經常都要縣市區來回跑,現在用這個系統,在公司就能直接申請隔離場使用證,省事省時還省心。”
根據智慧海關建設部署,今年6月25日起,霞海海關開始應用“智慧動植檢—隔離場指定”系統,對進境動物隔離場指定工作實行網上審簽。“這已經是系統全面推廣應用后簽發的第43份使用證了。”該關查檢一科副科長于云睿介紹,“通過這個系統,企業申請辦理《進出境動物指定隔離檢疫場使用證》從‘最多跑一次’變為‘一次都不用跑’。”目前,湛江已有5批5236尾進境親蝦通過“云簽發”獲簽《進境水生動物隔離檢疫場使用證》。
此外,為持續提升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霞海海關堅持以“智”破題,持續完善“口岸+屬地”監管聯動機制,密切口岸與屬地海關、港口的三方信息共享與協調聯動;深入推動遠程屬地查檢改革試點,探索推進遠程實施“出口竹木草制品”業務場景落地,助力企業降本減負。
優化“服務鏈”智慧聯動,促進營商環境更優化
“公司冷凍禽肉產品,從去年9月份開始,連續開拓了非洲、東盟等10余個新興市場,從原料驗收、車間衛生再到包裝運輸出口,每個環節都得到了海關同志們的指導把關,讓我們的產品一直質量在線、通關順暢。”正大食品(湛江)有限公司品控部經理張楊表示,預計今年公司外貿業務將持續穩步增長。
湛江毗鄰南海,漁業資源豐富,水產養殖規模和產值均居全省第一,享有“中國金鯧魚之都”“中國對蝦之都”“中國水產預制菜之都”等美譽;紅土資源豐富,也是種植熱帶農作物的“黃金寶地”,糧食作物、熱帶水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省前列。為支持地方特色農食產品出口,霞海海關因地制宜深入推進智慧海關建設,推動各類惠企政策“服務鏈”形成閉環,促進外貿高質量發展。備案是出口不可或缺的“通行證”。該關靈活采用養殖場、種植場備案現場考核,今年新備案種養殖場等29家。轄區備案企業中,農產品出口企業占比達69%。
此外,該關還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設立鮮活易腐農食產品屬地查檢綠色通道,疊加AEO信用培育享惠、推廣檢驗檢疫證書“云簽發”模式,引導水產企業實施工廠化養殖、“深水網箱”遠海養殖,持續助力羅非魚、金鯧魚、生蠔等水產品持續擴大出口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今年以來,該關共助力香蕉、麒麟果、番薯等特色農食產品實現11個出口國市場“零突破”,27類特色觀賞性花卉暢銷海外。
深化“物流鏈”智慧運轉,促進物流運輸更高效
近日,在霞海海關綜保區監管科關員監管下,滿載5萬噸進口玉米運輸車輛上有序通過湛江綜合保稅區卡口。
“貨車從湛江港出來后抵達卡口前,系統已自動推送數據申報,駛入卡口通道后,智能卡口系統迅速自動采集車牌號、地磅數據等,經系統智能比對、風險判別,自動完成查驗指令引導或者放行等處置作業,實現進出區車輛的自動驗放和分流,省去了二次重復申報麻煩,大幅提升物流效率的同時降低物流成本。”該關綜保區監管科副科長鄒小玲介紹。
據統計,2023年以來,湛江綜合保稅區玉米、大豆等糧食進口約占湛江港糧食進口總量的50%。為進一步提升區內外糧食物流效率,霞海海關深入推進智慧綜保建設,結合大宗散貨入區需求打造個性化湛江綜保區版“區港聯動”,實現區港企系統對接、核放單自動申報、卡口自動比對,申報時間由5分鐘壓縮至“秒報”,過卡時間由2分鐘壓縮至10秒。
自湛江綜保區封關運營一年多以來,該關積極推動智慧海關建設,運用科技賦能實現“問題清零”,堅持暢通高水平開放平臺物流“大通道”,全力促進農產品產業鏈高效運轉。針對企業反映港口農產品倉儲容量不足等急難愁盼問題,開展“關長送政策上門”推動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業務落地,有效盤活企業倉儲資源;保障保稅倉儲原糖二線高效出區、正常投產;結合“大宗散貨進出區運輸成本高”實際情況,聯系多方部門,推動“一票多車”新政落地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