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安鎮斑蘭產業園。
像椰樹幼苗,又像小棵的菠蘿、劍麻,一片片葉子郁郁蔥蔥,彌漫著一股特別的糯香味——馳名東南亞的“東方香草”斑蘭葉,如今在徐聞縣和安鎮已有一個占地500多畝的種植園,年產值約1200萬元。
是誰帶來了這片斑蘭園?是一位來自廣州南沙區的鄉村振興使者。三年來,他帶著幫扶隊伍走遍和安鎮各個角落,下田頭,入山林,察民情,聽民意,在紅土地上留下深深的腳印。
他就是廣州市南沙區派駐徐聞縣和安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王明利。
入駐以來,王明利爭取到南沙區幫扶資金多達1059.59萬元對和安鎮進行多方面幫扶,其中200萬元用于在和安鎮推動建設斑蘭葉加工廠房,并撬動廣州市名花香料有限公司投資1700萬元購置機器設備。加工廠建成后,將打通斑蘭葉上下游產業鏈,解決當地數百農戶就業,還將帶動村民大面積種植推廣,走上持續增收致富的道路。
農民在收割斑蘭葉。
讓撂荒地“活”起來
和安鎮位于徐聞縣東北角,是個偏僻且經濟相對落后的海島鎮,耕地總面積1739公頃,其中有部分屬撂荒耕地。
耕地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2021年駐鎮扶村工作伊始,王明利就非常重視耕地保護,他帶領隊員走村入戶走訪調研,發現云頭村附近有一塊138畝的耕地,撂荒長達20年之久,雜草叢生,人跡罕至。
這片地涉及到3個村委會6個自然村120多家農戶,單單流轉就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王明利和隊員們不厭其煩,每家每戶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大會小會講政策、講耕地撂荒的危害等。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完成這片耕地的流轉工作。
他深知,這片耕地撂荒的原因,是水引不進來也排不出去,為此他和隊員們深一腳淺一腳尋找出水口。同時爭取駐地黨委政府的支持,利用鄉村振興項目專項資金,在撂荒田的中間,修一條長500多米的硬底化排水溝,排干田里久積的水并曬干發黑的泥土,使這片地具備復耕復種的條件。
如今,云頭村這片田地,水溝流水潺潺,清澈見底,種下的斑蘭及套種的番薯、玉米長勢良好,既提高了耕地產值,又保證了糧食安全,成為了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的示范性項目。
王明利在斑蘭產業園工作中。
把廣州企業引進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明利接觸到和安鎮一位種植斑蘭的農戶,了解到斑蘭葉可以用于食品、日化和煙草等行業。
為了帶動更多農民就業增收,王明利引導當地種植戶成立廣東香蘭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鼓勵公司繼續擴耕擴種斑蘭葉。
為了發展斑蘭產業,王明利邀請廣州市名花香料有限公司負責人到和安考察,將斑蘭葉帶回廣州檢測,發現和安鎮種出來的斑蘭葉品質比海南出產的還要好,市場潛力巨大。
通過王明利的“牽線搭橋”,2023年初,廣州市名花香料有限公司到和安鎮投資興業,承包280畝撂荒地20年,與香蘭谷公司攜手打造斑蘭產業基地,融集種苗培育、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
王明利介紹,種植斑蘭第一年產量尚低,第三年進入采收高峰期,每年可收割4次,按每公斤18元的收購價,畝產產值超兩萬元。由于當地沒有斑蘭葉加工廠,原材料需要運到廣州加工,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目前工作隊籌資建設的加工廠廠房正在興建,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預計下月底建成。
為了拓寬致富渠道,王明利根據和安三面環海的地理優勢,指導冬松村成立海鮮合作社,收購各種海鮮加工銷售,既能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又能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
王明利說,調查研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所以每一項工作他都深入鄉村,不斷尋找解決方法。他牽頭所寫的工作調研報告獲省2022年優秀鄉村振興調研報告一等獎,在獲獎的103份調研報告中名列第一。
產業“筑基” 文化“鑄魂”
“我們幫扶既有產業做大做強,同時引入廣州新型產業,發展一方經濟”“香蘭谷產業園里工人忙個不停,除草、澆水、割葉,生機勃勃,欣欣向榮”“幾百畝的斑蘭葉子研發研制成各種高端產品,暢銷全球”……
2023年“七一”前夕,王明利帶領隊員出謀獻策,成功舉辦了和安鎮文藝匯演。他撰寫的詩歌朗誦《把愛灑在這片土地上》,贏得廣大群眾經久不息的掌聲。
為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王明利爭取到廣州南沙區政府自籌資金160萬元建設和安文化廣場,鼓勵群眾開展自發性的文化演出。
三年來,他走訪困難戶、送保險下鄉、捐資助學、修建校舍、建設道路、安裝路燈等,幫扶項目多達近200個,為和安鎮的鄉村振興開創了新局面。
如今,和安鎮的產業煥發新活力,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人居環境得到改善。三年光陰,王明利將一片大愛灑在這片紅土地上,讓這里的鄉村振興藍圖變成了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