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湛江云媒發(fā)布了一封《中秋家書》。這封家書,是湛江市僑聯(lián)寫給廣大僑胞和留學生們的。“當您打開這封家書,希望您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父老鄉(xiāng)親的思念,讀懂家鄉(xiāng)對您始終心系桑梓的感謝。”
讀罷這封《中秋家書》,筆者不禁想起了紅樹林。
眾所周知,湛江正在努力建設“紅樹林之城”。但大家可能沒有留意到,廣大僑胞身上,其實有著不少與紅樹林相似的特點。
紅樹林有著太多與眾不同的習性。它是植物,卻具有“胎生”習性;它生長在泥土里,“根”卻露出地面呼吸;它的枝葉都是綠色的,卻以“紅”命名。由于生長在浪潮之間,如果紅樹種子成熟后馬上脫落入海,就會被海浪卷走。于是,就像哺乳動物懷胎生娃一樣,紅樹林也是“胎生”的——果實在母樹上生長,萌生出胚軸,胚軸成熟后才會離開母樹,散落到海灘上,當遇到適宜的環(huán)境,便會扎根發(fā)芽。為了防止海浪沖擊、被海浪卷走,它們的主干一般都不會無限增長,而是從枝干上長出許多支持根扎入泥灘里,就像一座座架在樹干上的小拱橋,幫助它們在流動的水中站穩(wěn)腳跟。與此同時,從根部長出許多指狀的氣生根會從地面露出,在退潮時甚至潮水淹沒時用以通氣,因此被稱為呼吸根。這些呼吸根的再生能力很強,即便被狂風折斷仍能快速修復生長。這不禁令筆者想起了在他鄉(xiāng)闖蕩的僑胞形象,他們漂洋過海,頑強地在異國他鄉(xiāng)扎根,面對挫折挑戰(zhàn)始終堅強奮斗。更令人贊嘆的是,他們始終有著一顆紅色的“中國心”,無論海角天涯,無論風吹雨打,心始終與祖國在一起。正如紅樹林,“外表”是綠色的,但枝干內富含“單寧酸”,一旦暴露在空氣中就會氧化變紅,呈現鮮艷的紅色——“心是紅的”。
被譽為“海洋衛(wèi)士”的紅樹林,一直默默地守護著湛江。一直以來,廣大僑胞心懷故土,情系家鄉(xiāng),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出力,主動融入家鄉(xiāng)的發(fā)展;一直以來,廣大僑胞在講好“湛江故事”、傳遞“湛江聲音”上不遺余力,當好家鄉(xiāng)的“宣傳員”“推銷員”“聯(lián)絡員”,讓看好湛江、投資湛江蔚然成風。尤其是當家鄉(xiāng)面臨疫情挑戰(zhàn),他們慷慨解囊、傾力相助,“萬里送口罩”“口罩全球購”,幫助父老鄉(xiāng)親渡過難關。他們就如紅樹林一般,始終與家鄉(xiāng)風雨同舟,始終默默守候、默默奉獻。
近年來,在全球紅樹林面積逐年遞減的趨勢下,湛江紅樹林面積卻逆勢遞增,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范例。這意味著湛江在紅樹林保護與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經驗,就算放到全球來看,都是極具借鑒意義的。眼下,湛江努力建設的“紅樹林之城”,是中國的“紅樹林之城”,也是世界的“紅樹林之城”。建設“紅樹林之城”,我們不僅是在展示湛江的城市新形象、文旅新名片,更是努力讓世界看見綠色發(fā)展的“湛江樣本”。以僑架橋,讓“紅樹林之城”的故事在海外“紅”起來,意義非凡。
講好“紅樹林之城”的故事,我們需要廣大僑胞傾情助力,凝聚成一股紅樹林般團結奮進的力量。一方面,要繼續(xù)挖掘、總結廣大僑胞與紅樹林之間的特點聯(lián)系,不斷在廣大僑胞中凝聚、感悟、認同“紅樹林精神”,讓“家鄉(xiāng)的紅樹林”成為一種有湛江特色的僑文化。另一方面,要通過組織開展相關活動,讓“紅樹林之城”的故事傳播得更遠更好,讓湛江紅樹林成為綠色發(fā)展的文化使者,凝聚出共建“紅樹林之城”的更大合力。
讓我們一起為“紅樹林之城”這個城市品牌、生態(tài)名片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