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年多的試驗,新高生態農業基地的燕窩果迎來了收獲季,在今年完成畝產值8萬元的“小目標”基礎上,加速推動湛江燕窩果種植的規模化、產業化。(5月27日《湛江日報》)
符涇和妻子洪琳期是“90后”“墾三代”。2021年初,他們在湖光農場租地40多畝,分批種下從海南引進的燕窩果嫁接苗。如今迎來了首個收獲季。這個勵志故事的背后,藏著不少“新農人”的成功啟示。
“我們是新農人,銷售也緊跟新時代,主要通過網絡平臺直播帶貨?!焙榱掌诘囊环?,既道出了對“新農人”的身份認同,也點出了新農人的相對優勢。有網友評價,這是從“吃貨”到“新農人”的成長之路。
其實說起“新農人”,大家并不陌生。與過去很多年輕人爭相“跳農門”不同,如今不少青年返鄉創業,帶來新理念、新模式,也有了新玩法。他們也與父輩不同,不再是傳統的“莊稼漢”,而是結合他們的經歷和學歷,展現出了不一樣的本領。尤其是他們善于運用現代網絡信息,在直播帶貨、線上推介等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比如符涇和妻子洪琳期,就開了個“直播間”,不僅用多種方式介紹燕窩果,還分享了很多跟燕窩果有關的種植、管理等小故事,吸引了不少粉絲關注??梢钥吹?,新農人在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湛江推進鄉村振興,就要培養造就一批高素質的新農人。
要從“吃貨”到“新農人”,符涇和洪琳期給我們的啟示至少有三點。其一,是要“敢想”?!澳銈儧]經驗、沒基礎,拿什么創業?”“大家都是在城市創業,哪有人回農村創業的?!彼麄兯鎸Φ倪@兩大質疑,應該也是不少人普遍遇到的第一道心理關口。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扎實推進,我們應該改變對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農村這片廣闊天地,著實大有可為,“新農人”也可以成為一個有奔頭、令人羨慕、驕傲的職業。這也提醒著我們,應該加大宣傳引導力度,讓全社會特別是年輕人群重新認識農村、認識農業。其二,是要“敢干”,有了當新農人的想法之后,更要勇于實踐。符涇和洪琳期有了種燕窩果的想法之后,“到海南等地學習取經”“查找相關的論文資料”“找到一些管理竅門”,這就是將自身在學歷、學習上的優勢彌補“你們沒經驗、沒基礎”的不足。其三,是要“敢闖”。如今,手機成了“新農具”,流量就是“新農資”,直播也是“新農活”。電商助農的背后,更在于構建一整套助力區域農貨銷售的長效機制。身為新農人,就應該努力“玩轉”直播間,為不熟悉直播操作的父老鄉親立起標桿樣板,闖出一條可供復制的“套路”。符涇和洪琳期是“墾三代”,這方面的責任就更重。農墾是湛江的一大特色,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大優勢。但要接軌瞬息萬變的數字化市場,農墾就要變得更加“年輕”。其中重要一環,就是要有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注入新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