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本土疫情發生以來,民生物資和農業生產物資等的保障牽動人心。市商務局與市農業農村局迅速行動,全力保障我市重點農產品物資運輸暢通,確保生活物資穩定供應、精細運轉,切實維護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管夠管好!”這是湛江打好打贏疫情防控硬仗的底氣,也是湛江近年來錨定“特色優勢農業”奮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豐碩成果。
徐聞“菠蘿的海”。 記者 李嘉斌 攝
蔬果水產 收獲不斷的供應倉
近年來,湛江堅持大手筆、大力氣書寫特色優勢農業發展篇章,紅土地上播下品優價好的蓬勃希望,藍海洋里灑下魚蝦蟹貝的金種苗,產業園中結滿豐碩甜蜜的農業現代化果實。
湛江作為農業大市,擁有廣闊的土地資源,全市各類農業用地近1500萬畝,其中耕地面積700多萬畝;雷州半島海岸線綿長,且緊靠世界著名的北部灣漁場,海洋漁業資源豐富。全市農業經濟總量一直連續多年列居全省地級市首位。
總產量197.18萬噸的糧食作物,產量400多萬噸的蔬菜,產量近300萬噸的特色水果,總產值478.09億的漁業經濟、總產值近50億元的預制菜……一個個意義非凡的數字,記錄下湛江農業發展的每一步腳印。
春有百花秋有百果,在湛江,秋收之喜早已蔓延到了四季。無論何時到湛江,總能品嘗到最新鮮最具特色的農特產品。這得益于湛江在特色優勢農業方面的一個個“大手筆”。
——著力謀劃布局現代特色優勢農業。以“興產富民”為導向,著力做強富民興村產業,大力實施“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產業強鎮、特色產業園、優勢產區產業園等項目,建成了一批具有規模化、專業化特色優勢農業生產示范村鎮和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初步形成了特色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全鏈發展格局。
——持續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2016年至2020年我市共建設高標準農田190.18萬畝,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471.74萬畝。在建漁港項目共15個,計劃建設5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和1個市級海洋牧場,為全市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漁業綠色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33萬多千瓦,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綜合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良種覆蓋率已超過95%。
——積極打造農業品牌。“湛江金鯧魚”“湛江菠蘿”“湛江生豬”“廉江紅橙”、“乾塘蓮藕”“徐聞良姜”“遂溪火龍果”“湛江對蝦”等一批特色和優勢農業品牌已成為湛江農業的“新名片”。累計40個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居全省前列。
——利用“農業+旅游”“生態+農業”“農業+科技”等多種模式,我市推出“廉江紅橙旅游文化節”“徐聞菠蘿文化旅游節”“坡頭區荷花節”等受大眾追捧的活動,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示范鎮、農業公園等田園綜合體,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業態、新亮點。
園區帶動 打好農業優勢牌
打好“特色優勢農業”這張牌,湛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菠蘿、芒果、紅橙、青棗、火龍果、荔枝六大水果產業帶,遂溪縣穿心蓮和廣藿香、麻章山銀花、吳川橘紅、徐聞良姜等特色中藥材,廉江茶葉、麻章花卉……湛江擁有扎實的特色果蔬、特色南藥、特色飲料作物、特色花卉苗木種植基礎,在畜牧業養殖、水產業養殖與捕撈方面也擁有豐富資源。
如何通過“特色優勢農業”這張牌成功突圍,激活農業強大生產力,打開龐大市場,帶動全盤經濟發展,湛江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離不開大園區平臺的有力支撐。近年來,我市進一步統籌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與現代農業示范區“三園一區”融合發展,牢牢把握“姓農、務農、為農、興農”的建園宗旨,扎實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在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科技創新應用等方面,已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和引領力。
2017年以來,湛江共投資72.38億元(其中,獲中央和省財政補助資金14.5億元),建設21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其中,有4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7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了“一縣一園”的布局,農業產業園數量和規模在全省前列。全市產業園主導產業總產值達290.5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629.08億元,優勢主導產業快速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全鏈條融合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結構日趨優化。
我市以徐聞、廉江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抓手,搭建南、北區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示范平臺,發揮現代農業“加速器”“孵化器”的作用,創建徐聞菠蘿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生產+加工+科技”園區模式,推進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形成農業產加銷發展、貿工農一體化、一二三產融合的示范新載體。推進墾地共建雷州半島現代農業核心區建設,突出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特色,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生產、科研示范、創新孵化、生態觀光、人文特色、綠色消費等多功能綜合型的示范典范。
流連于湛江的田間地頭,你可以看到曲界鎮一眼望不到頭的菠蘿種植示范基地,客路鎮萬畝“麻-稻-薯”輪作高效種植示范基地、芝麻良種繁育基地,楊家鎮7200畝甘薯標準化種植生產基地,附城鎮綿延不絕的西瓜大種植基地……一個個特色基地背后,連接的是龍頭企業,是配套完備的產業園,是農產品綿長的產業鏈、價值鏈,而在它的前方,是一個迸發著強大活力的龐大市場。
數字賦能 特色農業插上騰飛翅膀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放眼全球,數字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大趨勢、大機遇。近年來,我市把數字化作為“優勢特色農業”發展新的突破口,先手布局、強力推進,著力在數字化的新賽道上實現農業現代化“換道超車”,加快從農業大市邁向農業強市。
作物什么時候噴水?生長到了什么階段需要施什么肥?養殖場氣溫、濕度、光照度是否適宜?分娩舍是否已做好迎接“豬寶寶”的準備工作?……在我市一個個由數字賦能的農業產業園里,菠蘿、火龍果、香蕉、生豬等傳統優勢產業“玩轉”大數據,煥發出“智慧”之光。
數字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強勁引擎,能夠通過精準化種養,實現農業生產優質、高產、高效。恒興集團U魚智慧漁業數字化管理平臺、湛江市正大集團(遂溪)生豬產業園的智慧養殖數智化示范工程,讓養殖人員“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取養殖場關鍵數據,實施精準飼喂管理、排放監測,養出了市場競爭力極強的產品。
當前,老百姓對“吃”的需求,已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百姓之所需,乃市場之所趨,也應為產業之所向。遂溪縣火龍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就搭上了數字化的快車,一枚小小的火龍果,從田頭到餐桌流通的各個環節,市民都可以輕松掃碼溯源。
“產得好”更要“賣得好”,數字化營銷可以讓“養在深閨”的優質農產品也能打開銷路,從云端走向世界。立足于打通線上線下的交易服務,我市啟動了農產品直播電商人才培訓工程,使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以直播電商產業集聚矩陣,承接和服務RCEP帶來的農業貿易合作機遇,實現湛江農業“買全球、賣全球”的戰略格局。近兩年成為網紅爆款的徐聞菠蘿營銷中,處處可見“數字+”的身影。今年3月,全國百名網絡主播到徐聞“菠蘿的海”打卡直播,用“一根網線”在全球打響了湛江特色農產品“名號”。
今年湛江市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紛紛為我市數字農業發展建言獻策。他們從理念普及、平臺建設、人才培養、配套建設等方面展開分析,深入探討系統性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有力舉措。
當今國內外形勢復雜,疫情反復多變,經濟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各地都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支柱產業。接下來,我市將在水產、種養等堅實的產業基礎和市場主體基礎上,繼續以“藍色糧倉”、自主研發優良品種、完善全產業鏈、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對接RCEP市場、優勢農產品發展新模式、打造農產品“直播第一縣”、建設“粵菜師傅+預制菜”新模式、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等為抓手,繼續做大做強特色優勢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搭上“大園區”發展的快車,注入“數字化”發展的動能,湛江特色優勢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我市邁向農業強市的步伐也愈加堅定、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