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疫情發生后,湛江經開區建成區有這么一群人,他們逆向而行,甘當抗疫“夜行人”,像上足了發條的時鐘,馬不停蹄地穿梭在各個核酸采樣點,收集、轉運醫療廢物,為疫情防控把好最后一道關。
臨危不亂高效轉運,保障群眾生命健康
時針指向凌晨1時許,湛江經開區城市綜合管理局副局長胡信生帶著環衛科的干部職工及外聘的王師傅,仍在核酸檢測采樣點不停地忙碌著:對核酸檢測醫療廢物進行消殺、檢查袋口是否封牢,手提肩扛,將包裝好的醫療廢物袋一趟趟搬運到車里。
當最后一個袋子被放上車后,胡信生長舒一口氣,關上車門,將醫廢轉運至指定地點處理,完成當天核酸采樣的最后一環。
在湛江經開區多輪全員核酸檢測中,如何規范妥善處置這些醫療廢物、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擺在面前的一個關鍵問題。
經開區疫情防控指揮部根據省、市的最新防控工作指引和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湛江經開區區域大規模核酸檢測醫療廢物收集運輸處置工作指引》。醫務人員將采樣區的醫療廢物收集放進醫療廢物袋,使用鵝頸式封口打雙層包裝,貼上標簽,放置到臨時醫療廢物暫存點。東簡、東山、民安等街道及硇洲鎮,由經開區城綜局協調所在街道(鎮),收集到轄區內的社區服務中心醫療廢物處置間。泉莊、樂華街道各采樣點的醫廢,則由經開區城綜局統一收集,密閉轉運至指點地點處置。
醫廢不同于日常的生活垃圾,具有一定風險。在該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的指導協調下,經開區城綜局雖臨時受命,首次接手這樣的任務,但臨危不亂。環衛科全員出動,科學調配人員,及時尋找、改裝車輛,合理安排作業路線,協調好東海島、硇洲島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后,每天及時密閉轉運泉莊、樂華街道核酸采樣點的醫療廢物。在轉運過程中,根據防疫工作指引,嚴格高頻消殺,切斷病毒可能傳播的渠道,為疫情防控把好最后一道關。
防護服成雨衣,內外都濕透
全員核酸檢測工作中,經開區機關單位的干部職工就地轉為志愿者,到各個掛點村(社區)維護秩序、幫忙掃碼、協調物資等,協助核酸采樣工作。經開區城綜局掛點樂華街道7個采樣點,從早到晚,他們都在采樣點忙碌著。
“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好個人防護!”夜幕降臨,結束了一天的核酸采樣工作,環衛科幾名工作人員在城市假日F區廣場采樣點匆匆吃過盒飯后,相互提醒、相互打氣,又轉入下一個“戰場”。
泉莊街道共設26個采樣點,樂華街道34個,每日采樣人員約15萬多人,點多、面廣,需要更多人手轉運醫廢。環衛科全體干部職工化身醫廢轉運工。正在住院的環衛科科長黃朝陽提前出院,連日來奔波在抗疫一線。已經59歲的一級主任科員張保龍主動請纓,腳下像裝了風火輪,扛著一袋袋垃圾走得飛快,只是轉運完成后,不停地捶打著腰和雙腿。58歲的李澤彪倍受胃潰瘍折磨,但一直“輕傷不下火線”,靠著藥物堅持完成工作。1980年出生的黃華錦是科室里最年輕的,他義不容辭,每晚都能看到他在現場穿梭忙碌的身影。
穿著密閉的防護服,不停地彎腰、起身、奔走,連續幾個小時的連軸轉,大家早已汗流浹背,防護服里面的衣服幾乎可以擰出水來。“就當焗桑拿了,還是免費的。”從一開始就跟著環衛科收集轉運醫廢的王師傅打趣道。
全員核酸檢測期間恰逢汛期,大雨不時來“湊熱鬧”。13日晚,大雨沖刷著街道,大家兵分三路,一頭扎進夜幕中的雨簾,一連幾個小時奔波在各個采樣點,直至完成最后一袋垃圾的轉運。那一身密不透風的防護服,瞬間化為雨衣。
這群平均年齡已過半百的抗疫夜行人,憑著一份積極樂觀,每天穿戴完畢、收集轉運完醫廢時,總會來點儀式感,給生活點個贊,拍照記錄一下這一天的工作,只是,人人都是“大白”,已分不清誰跟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