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筆者參加市里文明創建工作部署會,會上提到,不能把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歸結為市民素質不高。文明創建過程就是市民提升素質的過程,我們的市民絕大多數都具備文明素質,都是很有教養的,誰都希望城市美麗,把城市當成自己家一樣建設。要把“抓緊補齊市民素質短板”改為“補齊市民參與不夠的短板”。這段時間來,市文明創建辦幾次組織學習,都討論到這個問題,加深了大家對“市民素質”的認識和理解。
年復一年的文明創建督導測評,總會發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最后的工作總結談問題時基本都提到,要補齊市民文明素質短板之類的話。現在經過認真思考推敲,這種說法的確不太妥當,在理念和認知上都有問題。毫無疑問,我市絕大多數市民的文明素養都是很好的,值得充分肯定和信賴。即便有些市民自律性比較差,如騎電動車不戴頭盔、隨意橫穿馬路等,的確需要強化文明意識,但這只是個別人的行為,不能代表市民整體,更不能視其為一大短板。這類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具體分析,其中有些屬于管理問題,有些則是客觀環境影響所致。例如,市體育中心大門前撤消了斑馬線,設起了欄桿,市民從公交車下來到對面的市圖書館要繞上數百米的路程,還要過一個紅綠燈路口,多花時間。于是乎,個別人因為趕時間選擇走捷徑,在原來斑馬線的位置橫穿馬路,或者干脆從人民大道中間綠化帶穿行而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迫于無奈。而且不少人都有從眾心理,這樣橫穿馬路而沒有受到處罰,久而久之便形成不良習慣。你能說所有隨意穿行的人都沒有文明素養嗎?顯然,這是管理上的問題。有關部門要到這個地段好好調研一下,聽聽市民的呼聲,實地走一走,感受繞道而行的不便。希望盡早還斑馬線于市民,以免造成不文明現象,引發對市民素質的吐槽。
如何看待市民素質,實質上是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有的領導干部居高臨下,總是高看自己,低看群眾,對群眾持有偏見;有的領導干部不信任群眾,口無遮攔指責批評群眾,不考慮群眾的感受;有的領導干部甚至把“市民素質差”作為推卸工作責任的托詞,當作老生常談的問題,寫到單位總結中。一旦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市民素質”,思想觀念上肯定會出現偏差,行動中也會與市民離心離德。
如果說環境是城市的容貌,市民素質則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競爭重要的軟實力。市民素質決定著城市的品位,體現著城市的文明程度。領導干部一定要端正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要有人民的情懷,體現人民的意志。這既是一種政治智慧,也是一種大格局,更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各級領導干部達成共識,端正工作指導思想,讓市民的文明素質在文明創建進程中不斷得到提高,而非列為明顯的一塊短板整治,才能較快提升文明創建的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