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關系到農民收入高低。如何在欠發達地區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促進經濟穩步增長,讓農民增收致富,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繞不開的“一道坎”。
今年全國兩會,在湛全國人大代表劉小權、林水棲紛紛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發展“鼓與呼”。
大力發展農村新時代集體經濟
“當前,要大力推動鄉村振興,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非常重要!傳統的集體經濟比較低效,要發展新時代集體經濟,利益格局必須開放。”林水棲說。
林水棲指出,新時代集體經濟不需要另起爐灶,更多的可以在今天的經聯社、合作社、農業公司與家庭農場等經濟組織上再造形成,凡是能夠滿足全民性、服務性、開放性三個基本屬性的農村經濟組織,都可以視作新時代集體經濟。集體經濟的發展需要資金、技術、人才,包括政府對集體經濟的扶持投入,可以股權的形式體現。集體經濟可以在公有制生產資料基礎上,按照現代企業要求構建村民利益共同體。
“建議將新時代集體經濟作為各級政府鄉村振興投入的接盤者,國有資產的受托者,將新時代集體經濟作為供應鏈主體給予扶持培育。” 林水棲指出,鄉村振興要糾正當前普遍存在的一些錯誤觀念,切實解決集體經濟產權主體缺失的問題。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點,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產業要振興,供應鏈不可缺失,要圍繞集體經濟重構現代化大農業的供應鏈體系,應當給集體經濟留下更多的政策空間。
林水棲表示,新時代集體經濟的出現不僅讓鄉村振興有了主心骨,同時共同富裕也有了經濟基礎,有了集體經濟,鄉村振興發展的紅利才能夠真正為全民共享。積極探索新時代集體經濟按勞分配的基本制度,努力實現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統一,是各級政府需要擔當的政治責任。
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資金幫扶
劉小權指出,村級集體經濟的壯大發展是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然而,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大多數村仍存在經濟實力薄弱,集體經濟發展滯后、發展不平衡的情況,而資金短缺正是一大關鍵原因。
“鄉村振興工作中,資金、人才和土地是三大重要要素,其中資金問題更是基礎和前提。”劉小權認為,近年來,國家對鄉村的發展給予了大量資金的支持,但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仍然普遍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壓力。欠發達地區的鄉村,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基礎設施落后等原因,資金問題尤為突出。
加強和完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國現階段實現鄉村振興和鄉村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一環。劉小權從飲用水供應、農田灌溉、農村交通基礎設施、電力設備、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普及率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指出我國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仍存在很大發展空間。而新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已有基礎設施的維護保養,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
“欠發達地區鄉村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資金投入卻嚴重不足,資金整合難度大,且融資渠道匱乏。”劉小權認為,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財政投入不足、惠農政策保障體系不完整、欠發達地區鄉村對社會資本吸引力不強等問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相對應的資金缺口也會越來越大,所以為鄉村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資金支持渠道,對廣大欠發達地區實施鄉村振戰略至關重要。
劉小權建議,國家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鄉村振興幫扶資金力度,為欠發達地區鄉村提供穩定的資金,并輔之以配套措施。首先要強化資金整合力度,整合好中央、省市各類財政涉農資金,通過發展壯大產業,提升鄉村自我供給能力,并創新資金使用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最大限度發揮資金效益,促進欠發達地區鄉村振興資金有效利用。
其次,要完善轉移支付體系,加強政策支持。鄉村振興背景下,應確定適當的村級領導干部的薪資和待遇,有利于提高村級領導班子的積極性,同時能吸引人才流入;在執行政府職能時,適當為集體經濟撥款,以保證政府職能的順利進行。
再者,要多元化資金投入,豐富農村金融投入多樣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投資大、周期長的特點,社會資本投資熱情有限。國家可以設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基金,并引入市場化專業基金模式運作,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設立企業“白名單”,鼓勵社會資本向農村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還可以成立農村社區銀行,凡社區內村民領辦、創辦和參股經營的各類農業經營服務主體可適當提供貸款擔保服務,降低貸款門檻,實行優惠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