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女嬰生命體征平穩。
11月10日刊發了《產婦路邊突產子 眾人搭起愛心“產房”》一文,報道了在11月9日晚,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對面紅綠燈路口,一名產婦還沒來得及進入醫院,就在馬路邊分娩。在此緊急關頭,廣東醫附院醫護人員和安保人員快速反應,第一時間啟動急救預案,在現場熱心市民的協助下,用被子床單在路邊搭建起一個愛心“產房”,齊心協力救助寒風中的產婦和女嬰。目前,小孩和產婦的生命體征穩定,11月10日,記者從廣東醫附院詳細了解到眾人愛心救助該產婦及女嬰的過程。
11月9日22時36分,附院急診醫學中心主管護士葉雪萍正在值班,一名男子急匆匆跑進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請幫幫忙,我老婆要生了!”
葉雪萍一邊快速了解產婦情況,一邊緊急通知病房做好接病人的準備。說時遲那時快,她和同科室的余曉云、陳小惠推著急救床、急救工具趕到醫院門口時,就聽到對面就傳來了群眾的驚呼:“破水了!破水了!”
于是,葉雪萍和同事們以百米沖刺的速度飛奔到現場。趕到時,發現孩子已經完全出來了。
葉雪萍和陸續趕來的醫護人員馬上疏散圍觀人群,為產婦和嬰兒裹上被子進行保暖,并輕聲安撫產婦及其家屬,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
幾乎與此同時,附院院前急救調度室也響起了一陣急促的警報聲——“120”的調度指令來了!只是,這張指令有點特別:產婦、臨盆、城市廣場路邊。
從這簡短的信息中,值班調度員覺察到指令的特殊,立刻啟動孕產婦應急反應系統,通知婦產醫學中心醫生、出車護士及救護車司機立即出診。出車護士彭耀忠像常規一樣,抱好產包、碘伏消毒液等醫用物品,與救護車司機趕赴現場。
當孕產婦救治小組帶齊搶救設備趕到時,該院兒童醫學中心住院醫師陳思齊、產科總住院醫師張娜以及急診醫學中心的護士、保安、熱心市民已在現場幫助產婦進行分娩。他們用床單被套自覺為產婦筑起了一道人墻屏障,建立了“臨時產房”,幫助她們抵御寒風的侵襲。
孕產婦救治小組迅速加入救助隊伍中,為新生女嬰剪斷臍帶、保暖,兒科醫生立即對新生兒進行體檢,確保新生兒的生命體征穩定。
救助過程中,不少過往的熱心車主紛紛停車讓路,為產婦和女嬰開出一條“生命通道”。
22時50分,在現場所有醫護人員及熱心市民的共同努力下,產婦和新生女嬰被迅速轉回附院婦產科及新生兒科進行后續治療。圍觀的市民紛紛為該產婦的堅強和新生兒的誕生而歡呼,也為廣東醫附院院前急救小組及急診醫學中心的醫護人員為守護生命、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健康的快速反應而喝彩。
據了解,該名產婦姓陳,現居霞山,是一位二胎媽媽,生產當天在家已經出現臨產癥狀,于是在丈夫和家人的陪同下前往醫院,沒想到在入院前就遇上了“急產”。
“幸虧得到了這么多仁心仁術的白衣天使和有愛的市民熱心救助,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設想。我們也希望寶寶記住人間大愛,長大后回報社會,讓愛充滿人間。”陳女士及家人感激不已。
廣東醫附院有關負責人表示,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醫院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干實事、辦實事的實際行動,深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兒科院前急救小組及婦產科院前急救小組24小時全天候待命,切實服務好廣大孕產婦群體,當好群眾身邊“貼心人”。下一步,將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持續探索服務群眾的暖心舉措,力所能及為基層、為群眾解決困難。
溫馨提示:
“急產”是指什么?當遇上又該如何應對?
產科總住院醫師張娜指出,一般情況下,從孕婦出現有規律的宮縮到胎兒出生,初產婦大約需要16—18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經產婦也需要6—10個小時左右。“如果分娩過程少于3個小時,那就屬于急產,急產多見于經產婦,是特別危險的。”
張娜提醒,發生急產時一定要冷靜,并幫助產婦實施一些急產急救小措施。例如,要叮囑產婦不要用力屏氣,要張口呼吸,保持呼吸順暢;準備干凈的布、消毒的剪刀、酒精(如沒有,可使用白酒)等各種接生用具;嬰兒頭部露出時,用雙手托住頭部,注意千萬不能硬拉或扭動,當嬰兒肩部露出時,用兩手托著頭和身體,慢慢地向外提出,等待胎盤自然娩出;將嬰兒包裹好以保暖,盡快將產婦和嬰兒送往醫院。張娜認為,定期產檢、盡早發現及干預高危因素、接受孕產知識宣教、經醫生評估有高危因素者提早到醫院待產等環節都尤為重要。
(來源:湛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