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位于祖國大陸的南海之濱,享“天南重地”美譽,歷史悠久,是古越文化、土著文化、漢閩文化和中原文化等的匯聚地,悠久的歷史與厚重的文化底蘊,孕育了數量眾多、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著我們祖祖輩輩的歷史記憶,凝結著先民們的情感和智慧,彰顯出湛江特有的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目前,湛江有9個國家級、45個省級、92個市級的非遺項目,非遺名錄數量列廣東省前茅,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國家的瑰寶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傳承和發展豐富而獨特的湛江非遺文化、 民俗文化,特別如何利用互聯網將湛江非遺文化、民俗文化傳播出去,利用湛江特有的非遺文化、民俗文化發展大文旅?是湛江的一項重要課題。
吳川飄色。
豐富瑰麗的民俗文化獲獎繁多
我國十分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自2005年初起,制定并頒布一系列的政策、法規,確立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湛江市2006年組建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專家評審委員會,經過15年的努力,原散落于鄉間山野的湛江非遺表演藝術,日漸為人們所認識、關注,正步上全省、全國乃至國際大型賽事和展演活動的舞臺,贏取了百多個榮譽與獎項。截至2021年6月,我市已有“龍舞(湛江人龍舞)”“獅舞(廣東醒獅)”“石雕(雷州石狗)”“飄色(吳川飄色)”“儺舞(湛江儺舞)”“雷州歌”“雷劇”“粵劇(吳川粵劇南派藝術)”“木偶戲(湛江木偶戲)”等9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有45個項目列入省級非遺代表性名錄,92個項目列入市級非遺代表性名錄。湛江的醒獅應邀參加北京奧運的表演,向世界展示精湛的中華獅藝文化,湛江非遺榮膺中國戲劇“梅花獎”和4度摘取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還拿下該獎項許多金獎與銀獎;兩次入載上海世界吉尼斯紀錄,湛江非遺多次上央視春晚、元宵節晚會,多次出訪東南亞、歐美國家和港澳地區進行文化交流,廣受贊譽。湛江非遺文化、民俗文化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推動雷州文化列入嶺南文化之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的“四足鼎立”地位,打造湛江地域特色文化的亮麗品牌,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縱觀湛江的非遺現象,它的最大基點是不脫離固有的特殊區域的生活空間與生產方式,并以世代身口相傳的聲音、形體、技藝、演繹作為活態文化鏈而延續承傳。其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表演藝術,正是以人為活態支撐的演繹群體。
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湛江市曲協名譽會長,湛江市民俗文化研究會長朱衛國,他在時任湛江市群眾藝術館長和湛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期間,經常深入基層社區、鄉村和民間團隊,不辭勞苦,認真調研,執導排練。一心撲在保護、搶救、傳承和宣傳推介湛江民間文化的工作上,促進了湛江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個項目列入國家級、省級的代表名錄,位居全省前列、獲得“山花獎”等等。朱衛國說:“作為一個地級市,湛江的非遺文化可以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或者獲得山花獎的數量這么多,成績輝煌,在全省乃至全國也是罕見的,我們湛江要珍惜榮譽、總結寶貴經驗,將湛江豐富多姿的民俗文化發掘弘揚光大。”
他潛心研究湛江民俗文化幾十年,將湛江民俗文化事項用了一組數據進行了總結梳理:“一門儺氏,二劇爭輝,三獅鼎立,四絕稱雄,五戲同臺,六色繽紛,七歌頌唱,八音共鳴,九龍騰飛,十舞呈祥。”其中,一門儺氏就是指儺戲、儺舞、儺祭、儺樂和儺技。二劇爭輝是指粵劇南派,雷劇。三獅鼎立為傳統地獅、登樁南獅、高樁醒獅。四絕稱雄包括爬刀梯、過火海、穿令箭和滾刺床。五戲同臺自然是指木偶粵劇、白戲、黎戲、[亻][厓]戲和單人鬼兒戲。六色繽紛包括飄色、水色、地色、車色、馬色和肩色。七歌頌唱分別是雷州歌、姑娘歌、哭嫁歌、[亻][厓]歌、木魚歌、咸水歌和山水歌。八音共鳴則包涵了吳川十番八音、雷州鑼鼓八音、安鋪民樂八音和硇洲女子八音。九龍騰飛就是指人龍、網龍、草龍、簕古龍、高蹺龍、公母龍、香火龍、彩布龍和競技龍。十舞呈祥涵蓋了鷹雄舞、貔貅舞、燕獅舞、功班舞、散花舞、屯兵舞、草雞舞、逢茶舞、水鬼舞和木蓮舞。此外,湛江還有豐富的年俗祭祀文化、多神崇拜文化、水神信仰文化、雷祖石狗文化、祠堂廟宇文化和道教佛教文化,以及有雷州換鼓,龍舟博藝,冼太媽祖等文化。
太平儺舞。
活態傳承創新發展引入新生力量
朱衛國建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文化工程,任重而道遠。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應予以高度的關注與重視。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意見》中提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要認真做好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著重加強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盡快組建非遺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健全一支知識性、專業性、可操作性較強的非遺保護執行團隊,深入基層鄉鎮,廣泛查遺拾漏,嚴格操作規程、充實文庫體系。
其次,大力扶持民間藝術表演團隊和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拓寬國內外的市場資源,加大專項資金的投入、運作與監管。
三是讓非遺的相關知識和演藝活動,進院校,上課堂,培養新一代的非遺愛好者和傳承者。可定期或不定期,創造條件爭取舉辦全市、省級、全國及國際的大、中型的賽事和展演活動。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交流、開拓視野,提升技藝。
四是發揮、整合專家、學者、資深藝人、民間傳人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教育和藝術資源,對民間藝術的特色、風格、套路、技藝進行研究、探索、創新與提升。特別是粵劇和雷劇兩個主體劇種,在劇目、文本、唱腔、程式、排場、流派、擊樂、服飾等方面深挖掘、細整理,用文案、音像、數據的方式記錄、庫存。進一步完善湛江非遺藝術研究基地和活態性、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五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聯手投入、共同開發,打造一個匯團隊技藝演繹、旅游工藝美食、民間建筑雕塑,圖文實物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湛江民俗文化大觀園”,彰顯其博大精深之文化宏觀氣勢。
赤坎勒古龍表演。
非遺+互聯網
活化我們的非遺文化瑰寶
一直以來,我市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方針良性發展。但如何與文旅結合,似乎還沒有過多的規劃。
嶺南師范學院宋立民教授說:“去年年底我出了一本小冊子《人文湛江》,其中,湛江的文化一共談了12個方面,地質文化、海島文化、童謠文化、年例文化、祭祀文化、名人文化、音樂文化、舞蹈文化、臺風文化、雷神文化、石狗文化和方言文化,這些文化的大部分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于非遺的問題,我覺得湛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吸引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根據去年的湛江年鑒統計記載,湛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列入保護名錄非常豐富,在這些項目里面有不少都是在全國能夠排的上號的,比較有名的,像我們耳熟能詳的儺舞、雷劇、人龍舞等等,但是這些項目真正在網絡的平臺占有一席之地的非常少,即便像雷劇在全國都獲了山花獎進京表演,但我們的宣傳也還是不夠的。
在現代社會,得到了網絡,得到了屏幕就得到了一切,所以我覺得在我們湛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大有文章可做,而且尤其是建立一個網絡的平臺來介紹推薦。例如湛江的開漁儀式,那種開漁規模壯觀很震撼,據我所知道,我們湛江有一些地方它每年都有禁漁和開漁的儀式,有一定的歷史,那個開漁的陣勢能不能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我請教了中山大學博士導師,全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任康保成教授,他是我大學本科的老師,他說,如果你能找到歷史上有這樣的記載,那么這是可以申遺的。我舉這個例子,無非是想告訴大家,湛江作為一個民俗的寶藏寶庫,那么值得挖掘的地方還很多,我們要結合網絡傳播的特點來活化我們的非遺文化瑰寶,打造成為湛江文化旅游的名片。”
麒麟村爬刀梯。
線上線下整合+
建設湛江民俗文化大觀園
暨南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特聘研究員、廣州華商未來媒體研究院院長譚天,與湛江有著甚深的緣份。他認為很多人理解為“非遺互聯網+”就是由官方在網絡上發表一些自己本土的非遺文化媒體產品,但是更好的做法就是讓網民來做,讓網民自發或者有意識地為湛江的非遺進行宣傳。例如古都西安,看的景點多,哪里有好玩好吃的,還是得依靠網民在網絡上進行傳播和推廣,例如有個西安一酒家喝完酒之后就摔碗,這種豪氣的行為藝術視頻就吸引了很多人去那里打卡,讓西安旅游紅了。例如煙臺養馬島,原來名不經傳,經過網民們的自發宣傳現在已經成為網紅島,人滿為患。
他認為官方(含官方媒體)與互聯網平臺合作的策劃組織很重要。所以湛江文化旅游主管部門,要想辦法在一些大的互聯網平臺,設置一些有獎金的激勵創作活動,讓大家傳播、讓用戶轉發,官方媒體與平臺形成合力推廣。他舉了幾個例子,自己在安徽的安慶、寧夏、西藏等地方旅游的時候,在今日頭條號“東行漫記”發布了文章,文章傳播量達到10萬+以上,被網民稱為當地的旅游代言人。所以,譚教授說,智慧在民間,創新在網民,建議湛江文旅部門要發動10億網民的力量,在大的互聯網平臺上布局。
在線下方面,他認為湛江的歷史人文是很有底蘊的,湛江的非遺文化豐富多彩,但是大多數是屬于節慶類的,散布于民間鄉間,游客來到湛江也不知道哪里可以看到,也不知道能不能碰到,所以湛江要將這些非遺文化整合,認為應該把非遺資源集中到某個空間,而這些空間構成當地旅游黃金路線,進行常態化的表演,讓游客來到湛江,可以隨時隨地的欣賞到,不再是以前的零敲碎打,而是大開大合,站在一定高度去運作湛江大文旅。政府可以出臺優惠政策,加強推介,通過對外傳播整合更多社會資源,引進資本來運作。記者提及“湛江民俗文化大觀園”這個做法,他非常贊同建設類似深圳華僑城民族村,加上文化創意園,建議選址在湖光巖,或者在市區交通比較便利的地方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