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佳節,湛江城鄉各地月餅飄香,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氣氛,部分中小學校還適時地開展了傳統節日教育活動。像中秋節一樣的中華傳統節日,還包括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陽等,這些傳統節日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傳統節日對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讓孩子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了解歷史和珍惜當下的極佳的教育時機。如何讓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浸潤孩子們心田?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走訪。
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做月餅。 記者劉冀城 攝
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愛上傳統節日
“我的一對兒女非常喜歡過傳統節日,像中秋節、春節、端午等,孩子歡喜得不得了,所以我也很重視利用傳統節日對孩子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家住吳川市梅菉街道解放路的張志春先生告訴記者,中秋節,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制作小月餅,一起品嘗月餅、做中秋花燈,跟孩子講一講中秋節的由來等等,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到生活當中。
張志春說,我們有很多傳統的節日,在這些傳統的節日里,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度過,跟孩子講一講這些節日的由來,讓孩子參與飲食和用具制作過程。通過參與制作,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愛上傳統節日。如中秋、端午節讓學生參與月餅、粽子制作,在元宵節參與制作燈籠等等。在傳統節日里還會有各種各樣的藝術表演,如民族器樂的演奏、戲曲、對對聯等等,讓孩子欣賞了解并傳承。孩子在認知不斷豐富的過程中,了解到我國的歷史文化知識,了解風俗習慣、社會禮儀規范。
張志春介紹說,每次在過完節日以后,他和孩子還一起整理節日照片、視頻,適當布置一些簡單有趣的手頭作業,例如:利用連環畫或思維導圖回憶節日流程,通過講故事暢談節日趣聞,和孩子一起看電影、讀書、寫感悟等提升對節日的認識都是不錯的選擇,為節日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總之,傳統節日教育不僅要認識、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感受、體驗的基礎上喜愛、傳承。
家住赤坎區北橋路的家長梁女士說,她家的兒子還在上幼兒園,也很喜歡過傳統節日,通過傳統節日教育,孩子的生活化常識有所提升,了解各個節日的名稱、時間和風俗。孩子們感受節日文化的同時,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并進,推進傳統文化教育
“借助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較之平日的枯燥說教,更能讓育人成效水到渠成。”吳川市芷寮中學校長陳曉駒說,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可展示校園傳統文化的學習實踐成果,也讓學生們在活動參與中親身體驗了傳統習俗,感知了傳統文化之美,進一步增強了師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陳曉駒說,比如中秋節,學校會布置相關作業,如讓學生了解中秋節來歷并學做及品嘗月餅、搜集和誦讀有關中秋節的古詩詞等,以此感受中秋文化。除了中秋節,學校還從端午、清明、春節等重要傳統節日中充分挖掘資源,將其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學生,希望學生能從中獲得成長的啟迪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在湛江,很多中小學校都積極利用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比如湛江市第二十九小學,每年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吳川市梅菉街道沿江小學每年利用中秋節以及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中華傳統節日,積極開展師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深入學習、宣傳、傳承、展示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禮儀習俗等,增強傳統節日的體驗感、文化感和儀式感。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而青少年是傳統節日的重要傳承群體之一,他們對于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態度與行為,將直接影響到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前景。”陳曉駒認為,由中秋節以及春節、清明、端午、重陽等節日連接起來的中國傳統節日宛如一幅歷史文化長卷,充滿詩情畫意,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禮儀形式。學校把握好的時間節點,通過傳統節日所具有的倫理道德和審美內涵,對學生進行教育,十分有意義。
家住霞山區海景路的楊女士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有所側重。家庭教育要偏重于參與,讓孩子成為節日的主體。我們的教育不能停留在節日的表面,重在讓孩子們“玩”來感知節日的文化,忽視了文化內涵和教育的功能,讓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過于表面化。所以要想讓孩子重視每一個節日內在的文化,一方面讓孩子們了解傳統節日的風俗,另一方面要讓孩子感受節日的精髓,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中華民族,繼承我們中國優良的傳統品質與文化,這是我們需要傳達給孩子的深層次的教育意義。
深入挖掘節日的文化內涵,讓傳統節日教育浸潤孩子心田
“利用傳統節日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非常有必要,我們要深入挖掘每一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內涵,并借此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教育活動。”赤坎區教育工作者張先生認為,通過傳統節日教育增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理解,這是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要給學生更多的參與時間和空間,體驗中華傳統節日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吳川市民俗文化專家、廣東省“年例”項目非遺傳承人凌生認為,傳統節日已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個重溫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激發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和契機。對教育來說,尤其如此。而通過傳統節日對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更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讓孩子了解歷史、珍惜當下的極佳的教育時機。學校和家庭應有教育設計意識,通過傳統節日的契機在學生中弘揚傳統文化,讓學生獲得知識的積累和文化的熏陶與傳承。
凌生建議,我們不妨從端午、清明、中秋、春節等重要傳統節日中充分挖掘資源,將其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學生。利用傳統節日的教育資源,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把節日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學生的認知有機結合起來,挖掘當地可利用的節日資源,統籌制定適合學生年齡、知行合一的方案。倘若事先有了老師精心策劃、學生樂于接受的節日教育方案,必然能使學生獲得成長的啟迪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同時要樹立文化育人觀念,充分認識傳統文化的教化作用,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從長遠看,挖掘傳統節日資源,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對于人的素質和修養提升,乃至增強整個國家的文化自信,都有著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凌生建議進一步強化“家校攜手”,強化孩子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同時呼吁教育部門革新觀念,加強民俗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開設各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課程,特別是節慶教育,進一步加深青少年對中華美德、民俗文化的認識,進一步傳承中華美德,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讓傳統節日教育浸潤孩子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