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由湛江日報社精心策劃的2021年湛江日報社夏令營正式開營,近30名參與“跟著課本游湛江”研學營的營員,以及55名參與軍事夏令營的營員在湛江日報社歡樂集結,奔赴精彩有趣的夏令營之旅。(7月20日《湛江日報》)
“研學旅行”是近年來出現的新詞,它延續和發展了古代游學、“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新方式之一。自“研學旅行”被明確提出,并得到教育部門的重視后,各地紛紛進行探索,一時間研學教育基地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但需要正視的是,由于探索剛剛起步,各地研學旅行參差不齊。有的地方找到了“方向”,形成了相對成熟的課程體系,研學旅行扮演著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角色,但也有不少地方粗淺地將研學旅行理解成課外活動、冬夏令營一類,沒有將其作為正式的學科進行系統開發研究,出現了有“游”無“學”、價格畸高、內容注水、家長之間還攀比成風等情況。
近日,湛江日報社也舉辦了研學之旅,其中一個主題是“跟著課本游湛江”,令筆者眼前一亮。研學旅游,不僅僅是邊“游”邊“學”,更關鍵的在于一個“悟”字。“悟”什么呢?感悟鄉情、域情、國情。教育部曾發文指出,應構建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研學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研學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研學為主的研學旅行體系。由此可見,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旅行,首先就應了解身邊事,了解家鄉的情況。從過往實踐中不難發現,有的學生在湛江市區內就讀,但“兩耳不聞窗外事”,讀了十二年書連雷州、徐聞等周邊縣(市)都沒去過的比比皆是。連去都沒去過、見都沒見過,試問又哪來的鄉情、鄉愁呢?報社舉辦的研學營,首站就是徐聞,燈樓角上傳承“紅色基因”、古鹽場里探究“非遺傳承”、珊瑚展館感悟“守護海洋”……研學旅行的每一“站”,都有其獨特意義,而其核心,皆是愛鄉愛國,這就是一條優秀研學路線應該具備的。
更妙的是,研學中“跟著課本游湛江”,那是跳出湛江看湛江,用“俯瞰”的視角去觀察湛江的地緣特點、歷史沿革、時代使命。教育部組織編寫、201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內,一幅插圖標注了“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其中標注“徐聞”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漢代在雷州半島置徐聞縣,隸屬合浦郡。西漢時開設的徐聞港,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漢武帝曾派出宮廷的黃門譯長帶領應募船員,攜帶黃金和絲織品,分別在雷州半島和今合浦啟航,前往東南亞各國進行外交和貿易活動,這些航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而徐聞港即為當時其中一個重要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案n本游湛江”,應給學生們講講這段歷史,講講漢代“徐聞”與今之徐聞的區別,講講古時“徐聞港”與今之徐聞港的使命傳承,講講徐聞獨特的地理優勢,讓學生了解漢之徐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必然”……
湛江日報社利用自身優勢,巧妙地在教育與旅游業間搭起了一座跨界合作的橋梁。希望未來有更多學校、機構、部門共同來探索“研學旅行”的跨界合作可能性,將其作為推動素質教育的一門獨特學科來研究,推出更多“跟著課本游湛江”的研學路線,讓學生們通過研學“讀懂”湛江、愛上家鄉。